写在最前面:这篇杂基实际上从四个月前开始起草(2018.8左右),现在看来也有很多幼稚与偏激的想法,即便想修改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于是简单地修掉一些偏激之处,就这样发布吧(不想再积压下去了)。
简单地说一说最近:方才惊觉上一次更新实质性内容,已经是九月底的心钉篇了,刚好在我开始工作之前。我不清楚这是否能证明工作剥夺了我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导致我无暇更新内容了,尽管我感到自己一直有在创作与思考……可能是进入了进一步的积累沉淀阶段,所以产出很少吧。另外,大部分精力放在了Narcolepcy系列上,前两天终于完成了本子的包装,后面两周再完成世界观的描述并发布,这个系列就暂时到此为止了。社团的下一个作品是小百合的喫茶店,具体的做法要等到社团见面开个会才能决定,我希望节奏能慢一点,这样就有余裕更新自己的东西了。
至少,今年之内小百合是无法完结的,热子听说这一点后便决定自己独立出一本小绘本,我也在思考自己要不要也做点什么,就像紫菜那样,每年要求自己交出一个“作业”来。以前总有种种原因,使得想做的事终究没做成,究其原因,还是能力不足,但这两年逐渐感到能力可以出作品了,又开始跃跃欲试。
【以下为旧文内容】
近来一直在反思自己。因为很羡慕chuchau、Fee-Suu、kinyo等人在豆瓣上的装扮相册,我也决定开一个相册存自己的照片。在翻找照片的途中,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说话没轻重,根本没想和别人搞好关系,自顾自地发表些片面的观点,不过居然也能引起别人的讨论……那时我无论发什么都会有人给我留言,而且是很多个不同的朋友会在评论里互动起来,非常有趣。
我一直以来都自诩还算聪明,但看了那时的对话还是觉得太笨了,不知该说笨还是眼界太窄,很多东西当时的我居然都没看出来,根本就是别人在试图引导我,我却视而不见……现在他们变的变、散的散,早就没有那样的氛围了,而我也不是当年那个自己了。单就发布的照片来说,首先设备上去了,拍照水平也多少好了一些,也会大概修个图了,观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穿着搭配也好了很多,以前的一些衣服和模样我现在根本无法忍受……其他各方面也算有所进步。所以我很好奇,以前的我和如今的我简直判若两人,只在某些部分能感觉到联系,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才导致了这样的巨变?
即便如何不想承认,没有当时那个我,就没有现在的我。上一篇(《大学期间的经历》)原本是包含在这篇文章之内的,而且在整理了那段经历之后,我惊觉自己可能并没有脱胎换骨或“判若两人”,说不定反而是压根没变,因此本篇的标题命名为“追迹”。另一方面也是联想到《终末的伊泽塔》OST其中一首《追跡》,那是一部开头不错、结尾剧情马虎、整体还行的番。
【延续】
我总是说自己从高中升入大学的那段时间开始感到了迷茫,进而开始逃避现实,但其实不是从那时开始才在逃避,而是打从一开始就逃进了别的世界,自以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着一切就能保全自身了。无论有什么困难,那都与我无关,直到现在还是如此。会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幻想着另一个自己在其中的冒险与一个完全且永远爱着自己的人,这都是有原因的,与那时家里的境况密不可分。我居然忘记了,或者说当时太年轻,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自己是没有余裕悠闲的,怎么会忘记这一点!说是会在我身后作为后盾,但是他们本身是依靠不住的。虽然他们确实是尽心尽力,但他们做不到。别再对他们敲骨吸髓了!现在就站起来吧!明明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的,就如《D2》的歌词所说的那样!之所以会有Ave与Shyroe诞生,之所以两人一直互相追寻着彼此却不得团聚、必须要永远战斗下去,之所以哪怕两人同在时也不得不并肩作战、只有死后才有安眠,之所以要跨过一切苦难后才能抵达乐园,都是因为自己本身就处在那片想象中的浊世里,不得不与周围战斗。她们是我渴望的净土,所以我才觉得她们如此重要。
今天也发现母亲终究还是不理解我为什么想要创作,还是觉得“这又不能当饭吃,根本是次要的事”,与高中那时一模一样。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被解决,只是因为境况改变而暂时不被提起而已。我不该如此松懈。
以上几段是与上一篇在同一时间段写的,当时心情很差所以挺偏激(中二)的,不过说的也是事实。很多东西都没有改变,只是我不用再去面对了,所以以为自己成长了。一定要算起来,打工、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相处、读书、观察卡相和阿心等人的观点、从秋身上学到区别待人,这些可能就是令我改变的事了。现在的许多观点,以前的我要么想不到,要么站在对立面,但还是有些观念一直没变。对于改变的那些观点,因为我不会记录自己思维的轨迹,所以很有可能误以为“我一直都是这样想的”。
【自由】
我想变得自由。不是说外界给予的那种自由,而是想唱歌就能唱得好听、想演奏时随手拿到琴就能弹奏、想到某个画面就能立刻画出来、看到某个事物就能立刻理解……这样“我想伸手就能够到”的能力上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的获得,又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比方说想学乐器,但条件并不宽裕,不是只要说一声“我想学”就能立刻去买琴报班学起来的,好学在这种时候没有用处,反而显得无奈。
当然也不是抱怨自己没有很好的条件,既定的事实没法改变,那就自己去努力。只希望我这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够我去学完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人能永生就好了。
【卒业式与机车】
前段时间,这张图得到了很多转发,似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一开始没看懂这张图想表达的意思,虽然隐约猜测是“年轻人的活力被教育所摧残”,却不敢确定,于是跑去问了热子,她认为是表达“毕业的时候就是花凋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猜得八九不离十。
我之所以没看懂,是因为我不觉得玫瑰和百合是枯萎的。家里之前买过玫瑰和百合,我得以近距离观察过,觉得作者所描绘的扭曲花瓣是正常的、盛放的花朵里也有的,如果让我来画,我可能会故意去画这种扭曲来体现百合花瓣。枯萎的玫瑰会在花朵下方的茎秆上以一个很锐的角度下弯,而图中没有,所以我觉得玫瑰也不算枯萎。至于花瓣上的黑色部分,我以为是用来表示后方花瓣、区分远近关系的表现方法。由于这种种因素,在我眼里,玫瑰和百合没有凋谢,虽然凭借一看就蔫了的向日葵和大家的反应给出了自己的推测,但我不敢确定这个理解是否正确。
热子则觉得这种花瓣的弧度已经表现出枯萎了,大多数人都能第一眼看出来是枯萎的花,于是我给热子用自己拍过的照片进行了比对,想证明我的说法,热子也开始在网上找照片证明她的说法,结果找到了这样一张图,发现这张作品中的百合花似乎有描图嫌疑……
我拿着这张图给远山老师看,她给出了“玫瑰=浪漫 百合=纯洁 向日葵=朝气 都在统一的应试教育体系下被摧残成了一样的样子”这样超厉害的解释……以下是远山老师给我的“创作表现手法方面的说明”(修改了一些标点符号):
创作很多时候会为了某种形式感忽略实际因素。就像美在心里表现的就是这样而不是现实中的那样,所以遵从某种内心想要表达的意向进行创作,这个时候会忽略真实度是很正常的。而且如果这张图是像我想的那样是“灼烧”的想法的话其实更能表达出应试教育的强制感
因为表达内心有很多种途径 但是表达真实是很严肃的。或者这么说 大部分的创作思考中会把概念简化或者代替,比如花凋谢的意向 可能思考的是花之死 花之陨落 美的葬礼 之类的
如果这样思考的话 花凋谢就不只是花凋谢了 会包含很多不一样的元素进去,也就是象征手法(好像突然说到点上)
我一直受到的艺术教育是 创作是会脱离现实并高于现实的 尽管根是现实给的 但是元素可以多变
其实真的是很意向化的表达 不是某种纵向的变化 是横向的 跨物质的变化
我觉得这张图让人理解错误的矛盾不在此处。简化与替换这点我能理解,我明白可以用“花朵的死亡”来代指“美的消逝”一类的概念;最常见的漫画风格就是一种高度概括了,省略掉了很多真实存在的元素(比如鼻孔、嘴唇)、夸张了部分元素(眼睛大小),但是这种概括和替换,我是完全能理解的,我一看就知道那个点是鼻子,我也不会因为太大就觉得那不是眼睛。而「卒業式」这张图的问题在于,经过简化和不严谨的考据画出来的结果,让我根本判断不出来“这是枯萎/凋零的不健康的花”,我觉得画出来的图形(扭曲的花瓣、没有下弯的直茎)都是健康的花朵上所拥有的特征,所以判断这是健康的花,而这个信息的误判,让我直接看不懂这张图。
不过远山老师的说法没有错,而且是我想不到的东西,我觉得可以应用于剧情中。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即便最初我只想“创作一个傻白甜的简单故事就好了”,随着思维的深入,最后我总会给出一个相对复杂与现实的背景,结果导致我根本写不出“不需要在意背景的小甜饼”,我觉得这是一种能力的缺失。
说到这里,我想联系一下前段时间的“少前摩托车事件”。少前的某次活动中,有两张皮肤里出现了摩托车,虽然乍一看很酷,但被一个摩托车迷指出了图中摩托车结构的错误,他的语气可能不太好(其实也就是普通的语气,只是没有用很圆滑和善的口吻),最后还说“愿意提供免费指导”,但在那种境况下看起来反而有点嘲讽意味,结果被以原画师为首的一群画师群起而攻之。就是这一次,我真切看到画师圈子抱团的不分青红皂白……
我确实理解车迷对没画好的车想指出错误,就像我今天指出了枯萎的花有问题一样;我也确实理解画师的重点在于绘画,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只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做到在大众眼中“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就行。我原本是更偏向画师这方的,因为我自己也画画,知道考据有多累多麻烦,但少前这起事件让我往画师的对面偏移了一点。这张图中,我更是觉得我说的那两个点并不难查到,稍微用点心都不会是现在这样的呈现方式,何况还有描图嫌疑……
我觉得这张图在颜色和线条一类技巧方面稍有突出,立意方面的内涵过于常见,属于那种“只要发出来一定会有一大批人赞同”的类型。我从来不觉得教育有哪里打压了我的成长(除了我只能在作业本下偷偷藏着本子画画以外),教育把知识明晃晃地摆到你面前、喂你吃下去。套用先前我所说的【Art & Artist】理论,现在网络上多得是能很好地应用复杂包装技巧的人,也多得是努力钻研包装技巧的人,可盒子里真正有东西的人、认真去钻研如何做出更好内容的人却不常见。这样的人肯定也有不少,但最流行的通常还是“以复杂的包装,盛着媚俗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