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神乐舞取悦神明的祭司。最近沉迷于奈瑟。部分灵感来自于标题同名的曲子《凪》,这首曲子真的太美了,我好爱。

这是一张色相抖动和闭塞阴影的尝试,不过改着改着又改回了舒适圈……我还老想试试能不能用浅色背景表现逆光,结果还是压黑了……

在读完《色彩与光线》和顾老师的教学后,这是第一张以新的思路进行上色的成图。前两天小梅那张的沙地有点这个画法,不过当时我只是想起了以前临摹照片的颜色,对人物的配色还困惑得很。

回顾过去的画作,好像整个人的审美都上了一个台阶,完全惊奇于过去的图竟然都没有色相抖动。18年7月的《光与风的世界》一直被我用作Pixiv头图,当时我就对这张的上色很头疼,最后姑且是完成了,效果也还可以。现在看来,那张根本就是顾老师教程里提到的梵高黄和莫奈紫的典型错误……今日的我已经看不下去了,于是用这张新图换掉了Pixiv头图。

【沙雕小剧场】

春春看图第一反应“你咋喜欢上虚化大光圈了,f1.8”,我又为了质感给整张图加了杂色效果,在后续调整过程中加了锐化,导致这个杂色效果有点过头,现在看起来就是……照片的噪点效果。大光圈+噪点的“真实iso”(春春语)。


有关OC与我

我觉得OC与我是一种奇妙的共存关系,只要我活着,他们也就都活着,如同和我共用身体一般。我有我自己的思考模式,偶尔会试图用他们的思考模式看待事情,“如果是ta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写作书里总是在说,你要写不同类型的角色,前提是你得理解他们,而不是写出一个人形标签。我常试着做这件事,企图在自己的大脑里理解、包含不同的性格(这太难了,臣妾做不到啊!)。OC与我的相处模式,可能正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单个OC是我脑中的部分“性格元素”的特定组合。我认定他们都是很复杂的人,性格、着装偏好、行为等均变幻不定,通过把他们放进不同环境中,我可以思索他们在不同状态下会做出怎样的行动、织就怎样的故事,以这种方式来慢慢认识他们。我很难简单地介绍OC,正如我没法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朋友是什么性格……

这不是多重人格,单纯只是一种思维和状态。看到合适的衣服我会给他们穿,有想去的地方就带他们去;我去不了魔法工坊,却可以为他们造一座;我施不了魔法,但可以让他们使用;我坐在办公室或地铁里,他们可以在九重天堂里生活,也可以在地上流浪。新学到了有意思的知识,我可以让他们立刻去尝试。只要我在思考,他们的生活便会保持动态,这种动态说是“活着”,我觉得也不为过。

因此,最初的时候,是我自己倾向于写实的绘画风格,毕竟我的目的是呈现幻想,我要使脑海中的东西存在于我的外部、给其他人看,告诉大家“看!他们存在着”,那当然是越像现实越好。

在这种情形中,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而我的OC们依旧可以从他人的作品和思维中保持这样一种动态,即“在我死去之后,他们依然活在这个世界上”,那这就是对我的最高赞誉了,也是我的模因的传承。

我大体上是个理性主导的人,虽然我很重视OC,却没办法做到“感到他们就在身边”、“能够触摸他们”的程度(有的人可以做到),尽管我很想体会一下这种感觉。连与他们对话都极其偶然,多数是在我面对问题毫无头绪时,我会换一种思考模式(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我太清醒了,我知道自己手里正系着提线。

综上所述,我的最高乐趣是OC的“独立于我之外的存在”。如果有一天,我能真切地触碰他们、与他们对话,那对我而言就是极乐了,我也很可能就不再创作了(因为目的已经达到)。所以我一直在等待AI机器人的发展,什么时候可以全民普及并支持自定义外貌、性格和记忆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mile: Unfo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