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原本才是今天的重头戏,逛MAP是顺带的,但是艺术书展的内容和MAP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

从MAP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abC七点结束,六点就停止检票,我又听网友说阵仗堪比CP,她逛了两个小时。于是春春和我急匆匆地找了两辆自行车,吭哧吭哧骑了十几分钟到了艺仓美术馆。不得不说,在凉爽的秋日骑车穿梭于滨江骑车道,迎面来的是桂花香风,一旁则是云层缱绻的夕阳,真是一种享受,让人心情大好。骑车道上还写了限速15公里,我开始幻想,随着骑行越来越被推广,以后的地图app会不会在骑行导航里做和汽车导航一样的功能:本路段限速15公里,当前时速20公里,您已超速……

骑车路上的景色再美,我也没有腾出手来拍摄的余裕,这时候就觉得GoPro可真好啊……最后,没有留下任何夕阳的照片,我们在艺仓美术馆前排了十几分钟的队伍,成功进入艺仓美术馆的四楼,正式开始逛abC艺术书展。

我看不懂的艺术书展

(事先声明:我完全不懂艺术书,也不懂出版,更不懂艺术,我连zine啊art book啊art magazine啊啥的都只是知道名字却不知道具体含义。以下观点是作为一个路人抒发的,可能有些浅薄,但既然我没有专业知识又要写点什么,就只能写我的感受了。如果你在这方面有更多知识,请当心不要被我气死,也欢迎指教交流。)

这个书展有多可怕呢,摊位和CP的摆放很类似,而两排摊位中间的走道,在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塞满了人,而且这个人群是凝固不动的,好像干在两块饼干之间的夹心酱一样。想从中穿过去,难度堪比挤早高峰。春春和我很快就走散了,这种情况下,我也不执着于一定要和朋友一起行动了,各自自求多福吧。我又在摊位中间挤了两次,想看什么摊位不是随我所欲,而是看哪里有缺口就去看什么。一来二去,正好到了TasteRoom的摊位,我就干脆站在比较空闲的场地边缘,开始喝起来了。

TasteRoom的山核桃可可波特(30元,真贵啊……这里能买到的另一个饮料是咖啡,大晚上的我还是喝酒吧)。之前买过这家的尝鲜装,喝过这个味道,可可和奶油的味道很明显。不过我还是最喜欢桂。

靠在墙边喝着,我一转头,忽然看到一张这样的广告:

我撕下了最后一张zine。

看起来特别有意思,我先记在心底,打算过会儿去三楼看看。在下去之前,我还是从外围开始把所有的摊位逛了个遍。或许是因为临近停止入场的时间,人群密度终于缓缓降低了,我得以在每个摊位前都停留了一下。

去年被蟹蟹邀请,我才知道了abC艺术书展这个活动的存在,也逛过了去年的艺术书展。那天是我第一次接触如此多的艺术书,也第一次知道独立出版物这个行业的存在,我没有完全了解这里是做什么的,但是诸多作者认真做书、发表创作物的那种氛围感染了我,让我变得很兴奋,也好想做点什么东西出来。

但我对独立出版、设计及印刷依然是若即若离的,如果不是从事设计行业的春春邀请,今天我或许也不会到这里来。而今天逛了一圈后,以我这个行外人浅薄的认知,我的感觉是:

  1. 好多上次见过的作品啊……似乎没有看到太多新的东西,总是逛着逛着就忽然看见一本上次见过的书。
  2. 风格非常千篇一律。我对艺术书的理解是指把一本书从设计层面做得非常艺术,或者是内容包含艺术。前者我很难看出来,因为我不懂排版和印刷,最多只能看出来哪些东西做了创意的排版,哪些是规规矩矩的排版,所以有些书或许做得很厉害而我却get不到。至于后者,我似乎能感觉到当代艺术逐渐靠近自然、以自然为主题,希望能从自然中找寻到当下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正如历史上总是出现的情况一样。艺术书展现场也有很多很多以自然为主题的书,但是呢,它们的风格非常相仿,都是一种性冷淡工业风下的自然:整体冷色调,白纸上挑一个地方放一块绿植摄影照片,配些情感文字体现人文内涵,加些特种纸显出它是一本艺术书……可是这本艺术书作为一本书,究竟表达了什么呢?这个人和另一个人做的自然主题的艺术书,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与特色吗?我无法看出来,也许是因为我不懂艺术。而且,本是想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书本,因为做得风格太千篇一律、看起来像量产,反而给我一种很微妙的割裂感:你说它内容是自然,它确实是,可它却是人造社会里的风格量产品。
  3. 艺术书展与同人展是那么的像,又是那么的不像:像是指两者都是作者们来分享自己的创作、展出自己的独立出版物;不像是指作品风格与内容。我很少在艺术书展上看到一种具象写实的画风,好像不抽象就不配称为艺术书一样。在这里,除了性冷淡工业自然风以外,还有一种非常张扬的涂鸦风格也是较为常见的。翻看那些抽象风格的艺术书,我唯一能感觉到的就是我的审美真狭隘,为什么不懂得欣赏这些风格呢?真得感谢同人展上的太太们选择了我能看懂的画风啊。除此之外,艺术书展上很少有故事书这种类别,大多数都是在讨论某个议题、呈现某个主题,或者是散文集,同人展则多为故事与主题集。
  4. 内容并不深。或许是因为业内人经受过专业训练,对他们而言,做书是一件想做就做的事,没有技术壁垒。所以,我猜测他们或许会有一种“无论选题是什么,都可以比较轻易地立刻做成书”的倾向。于是,一些书看起来就是他们某次聊天突然想到一个话题,“要做成书吗?”“好啊好啊,做!”然后就做出来了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们如何讨论这个话题,他们邀请了谁来参与探讨这个议题。但是,这样的书只是记录过程,没有给出结果与答案,像一份记录了数据却不分析也不得出结论的实验记录。它们可以很精美,作者可以在上面倾注了很多设计技巧的心力,可是我不会想去读它的内容,我不会想买一本装帧好看却没有内容的书。或者其实就是更单纯的情况:作者觉得已经再用最直白的语言描述了,而我却看不懂。人与人之间是有A.T. Field的啊!
  5. 好——贵——啊——真的好贵啊,我逛了四楼和五楼的摊位,发现了两本感兴趣的书,其中一本108元,只有十几页,尽管它采用了精美的凸版印刷,可它真是太贵了;另一本150元,是一本完成度比较高的册子,讽刺了当下节目更改歌词中“不适宜词汇”和要给死字加上引号的现象,内容还挺有趣,赠送光栅藏书票和书签,看着似乎也挺不错的,但这本书的内容我只想一看了之,还不到愿意花三位数买回家收藏的地步。所以最后,我在整场艺术书展上,除了30元的啤酒一瓶,只买了一盒35元的小盲盒,春春则是空手来空手归。我理解数量少导致的成本上升,也理解特殊印刷的工艺费用高,可我只是一个普通消费者,是我还配不上艺术。

那本108元的《Feeling Blue》,我真的好喜欢封面的可爱小幽灵和整本书呈现出来的气质,可是它真的好贵啊……

我唯一买的了盲盒,开出来有一张特殊印刷的卡片、细绳、草莓纸片和带背贴的吸铁石。把吸铁石贴在草莓背面、把细绳套上卡片,就制成了冰箱贴和书签。我挺喜欢这种小DIY元素的,35元还不错。

除了充满摊位的四楼和五楼以外,三楼有一些展台,但我没花太多时间认真去看书,大多数主题我都不太感兴趣。带着那张zine的小纸条,我跑到了广告纸上写的书虫摊位,想问问看zine究竟是什么,结果被告知本该在这里给大家解说的工作人员不在,于是我只好在那混合了zine、art book、photo book、art magazine等等的书堆里随便挑着看,却仍然不知道哪个是哪个、zine的具体定义是什么。(这时候我突然悟到zine是不是就是没有maga的magazine啊)

一本挺有趣的小书,这莫非就是zine?

就在这不明不白的情况下,离闭馆还有约半小时,我们就出来了。天色已经全黑,在江边散步了一阵,我们跑去吃晚饭了。


附记:这天吃了啥

艺仓附近实在是没什么好吃的,我们还是跑回陆家嘴去了。一路上路过了许多咖啡馆,都不适合当做晚饭。最后我们去吃了Fat Cow。我们曾去过延平路上的另一家分店,印象始终不错,但这次却吃瘪了……

菜单上明明写了汉堡可以配的小菜,点单的时候却说现在的汉堡都没有配菜了;点单的服务员声音超轻,没表现出什么态度,但是感觉木木的,服务体验贼差(上菜的小姐姐多少拉回一点印象分);点了一份厚切薯条,送上来却既焦又软趴趴的,回来后我妈说这肯定是回炸的……

Fat Cow,你没落了啊……不知道是分店问题还是品牌问题,总而言之陆家嘴的分店我是肯定不会再来了,延平路的有机会还可以去考察一下……

春春的汉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mile: Unfo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