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去了大名鼎鼎的浦东美术馆(Museum of Art Pudong, MAP),目前在展的还是那几场开幕展。除了大热的泰特展以外,还有胡安·米罗和蔡国强的几个展。在这里记录、分享一下观展感想,先分别介绍几个展览的内容,随后会提到一些关于MAP本身的情况。提前感谢阅读!

P.S. 所以为什么是MAP而不是PAM(Pudong Art Museum)嘞?

楼层导航,即正在展出的项目

展览内容

与未知的相遇 Encounter with the Unknown

2021,动态灯光装置,蔡国强

如果提早购买MAP的门票,就能以150元的价格买到周末的指定日门票(一张票对应一个日期,只能当天使用)。可我犯了懒,到了美术馆才打开购票界面,愕然发现当天的指定日门票已经售罄。所以大家去的话一定要提早买票,否则就会像我一样,硬生生多花50元买没有指定日期的周末单次通票(200元/张,在一定期限内可以随意挑一个日子使用),毕竟来都来了,总不能朋友进去逛,我在外面等吧……

检完票正式进入美术馆,正当我还为了多花的50元悲痛不已时,一件作品让我眼前一亮,立刻奔了过去。



就是这件

这件作品处于一个贯穿了五层楼的天井空间里,美术馆的每一层都有几个窗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见它。想要近距离观看,得下楼梯至地下一层。它应该属于蔡国强的《远行与归来》,但我们当时赶时间,没仔细看这个展览,所以不知道更多信息。

从B1看到的模样,左下角正在拍照的是朋友春春,可以对比一下感受这件作品的大小及其带来的宏大感

这件作品的介绍文字

不能说我很懂它在表达什么,但爱因斯坦、创世纪、外星人、婴儿、古代人、月相……种种元素同时出现,加上那两句“Encounter with the unknown”和“The Earth is blue”,我觉得我隐约能明白,我喜欢这件作品。宇宙总是一个我很喜欢的主题,如果和人文混在一起则是加倍喜欢。你不需要刻意给宇宙赋予什么意义,它本身就是美而浪漫的。

奥菲莉娅 Ophelia

1851-1852年,布面油画,约翰·埃弗里特·米莱(1829-1896)

心情平复之后,观望了一下周围,我们发现这幅名画就在一楼,便直奔过去。在真正看见那副名画之前,展厅的前半部分还做了一些对画家和奥菲莉娅的故事的介绍。

一进入展厅就会看到的介绍

我是个不爱读书的人,没看过莎翁的作品,但根据美术馆的精心介绍,也能了解到这幅画的大概:奥菲莉娅登场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是主角哈姆雷特的未婚妻。哈姆雷特在故事中试图报杀父之仇,奥菲莉娅本对他抱以爱意、支持着他,却被他抛弃,她的父亲也被哈姆雷特所杀。一日,她在林中采摘野花时,她抓着的树枝突然断裂,随后她就这样落入河中溺亡。《奥菲莉娅》这幅名画正是画了她在临死之际的模样。

在介绍文的旁边,有一面墙上播放着投影,诸多画面交替出现:水中浮现了无数的气泡,枝叶在水面上摇曳;从水中向外望去,朦胧的天光混杂在波纹中,仿佛是奥菲莉娅坠入河中、弥留之际所见景象。一切都沐浴在光中,一派和煦春日的森林色调,但在这种美丽面前,人所面临的是死亡,那些美丽极尽绚烂,却与人无关,旁观着人的死。无论你在水下如何挣扎呼救,那些遥远的花与叶静悬水面之上,不会降下一点儿来当你的救命稻草,它们只是继续散发着那种与你无关的美。另一方面,这种美丽甚至有些投射到死亡之上,让人心底产生一点危险的向往。

看过这个投影后,经过一个转角,《奥菲莉娅》本体就在那个小房间中。其实我对这幅画没有特别的喜爱,只知道它是一副“在艺术史上看到过的美丽名作”。我见过其他名作真迹,从未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或许是有了前边一系列介绍的铺垫,或许是受到水面投影的触动,或许是整个美术馆空间营造出来的氛围已经让我潜移默化地进入了状态,走向这个转角时,我开始屏息,心中生出一种肃然。

它就在那里。

走近观察,在看起来多半也是超贵古董的金色木质画框里,奥菲莉娅躺在其中。它不大,是一块可以在我逼仄的书桌上摆下的画布,但正是这小小的一方画布里,竟然容下了如此精致复杂的场景,仿佛是一件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的微缩作品,难以想象这究竟是怎样精细的画面安排与笔触。看着裙子上的蕾丝花纹,我已经开始幻想要用极细面相笔以何种精确的力道、何种协调的手眼关系、要如何控制自己不手抖,才能如此描绘出来。更别提背景中那些复杂的植物,要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地概括它们,而又不至过于混乱?

摄影隐去了画面中诸多微妙的色彩和细节,毕竟现在的器材能做到的像素级别和人眼还是差很多

除却技巧上的精细及画作的内容带给我的感动,“名画”这一物体本身也令人浮想联翩。百年时光荏苒,画家早已作古,画作成为死者留下的痕迹,它存在于我眼前,却让我看到一种消逝。人们费尽心思保管名画,正是因为它脆弱不堪。它在世的时间比画家的寿命还长,可终有一天,纤维会破碎,颜料会剥落,没有什么可以永恒。

在这幅画的背后还有一个房间,详细介绍了画面中各种不同植物的寓意,也提及了如此清透的画面是因为米莱在颜料中混入了清漆,使得光线能在画布上反射、从背后照亮颜料层。最后的房间里,播放着TATE制作的影片,讲述这幅名画的模特Elizabeth的故事,她的一生与画中的奥菲莉娅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也令人窥见女性漫长困境的一角。

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

继西岸美术馆的《时间的形态》上看到的毕加索与蒙德里安(我只记得这两位了),以及后续的康定斯基后,没想到又在MAP无意中看了这个米罗展,今年对我来说可真抽象啊……

即便看了这么多位大师的作品,我仍然不怎么理解现代艺术。他们的作品就属于上一段我所说的那种“就算我看到了真迹,我也毫不感动”的范畴。在看《时间的形态》时,我一头雾水;后来我去读了一本名为《这是艺术吗?》的书,它建立了七个人人都能理解的维度,对一些现代艺术作品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我才稍微能理解到,现代艺术的价值或许更多是在于打破艺术与日常的壁垒,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社会效益和思潮。或许在我们看来很普通,但在那个艺术与日常之间存在鸿沟的时代,一位身处高雅殿堂内的艺术家做出了在公众看来极不艺术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叛逆行为。到了看康定斯基时,我上了一学期的色彩课,脑子里有了点构成知识,却还是不太理解康定斯基在做什么,至少他肯定不是在干叛逆方向的事,而是在发展新的艺术形式。

最近又看了一些孙乃树老师的《西方美术欣赏》,他对抽象作品的解释似乎在我脑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绘画的本质是画家们用线条与色块以既定的方式组合,让观众们以为自己看到了某种物品,这点在写实风格作品中尤为明显。但究其本质,画面只是一些线条与色块的组合,是画家用技法欺骗观众的眼睛,让人们面对颜料与形状,却以为自己“看见”了。而康定斯基所做的,就是不再把那些线条与色块组合成某种写实的物件,仅将线条与色块本身放在人们眼前,这才是美术的本质。所以,看他的作品,或许不该去联想“这段线条好像什么东西”,而是去看见线条本身的曲折所带来的韵律。

到了米罗这里,事情又变得不一样了:他直接表明,自己画面中的种种符号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也给出了符号与物品的对应表。所以,在看米罗的作品时,去猜测“这个符号像什么”忽然又有意义了。

其中三幅我挺喜欢的魔性表情。既然理解不了,我只能从让我感到有趣的方面去欣赏了……

正如展览标题,米罗的作品中总是在描绘女人、星星(类似于*的符号)和鸟(右下角这张图的下方,都是他的绘画语言中的鸟)

这个展览不在我的预料之中(我们还要赶时间去艺仓逛逛abC艺术书展),加上我也不是很看得懂,于是迅速地放弃理解、走马观花地逛完了。

蔡国强:媒材的远行

根据2层《远行与归来》展出的作品看来(他曾有项目是在故宫中进行表演),这位艺术家应该还挺有分量的,可惜我是个不懂艺术的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他的大名。4层的展览算是2层大展分支出来的一个小展,只有一个大厅,展出了蔡国强其人的美术学习经历。其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烟花为作画材料,他在不同成分会产生的颜色、效果、火药配比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有机构对他的烟花作品进行分析,因为这是一种新颖的媒介,不能以油画、水彩等颜料的思路去维护火药,需要找出一种能长久地保存这些作品的方法。

从作品和经历来看,蔡国强先生是挺厉害也有水平的,但是展馆内的介绍文字不知是否是其亲友所写,总有点吹捧他的意味,看得我有点尴尬……

不同火药点燃后呈现的效果

《黑牡丹》,先制成白瓷的牡丹,随后在上面引爆火药,造就了如此的效果。

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

终于到了重头戏。先前我还困惑大名鼎鼎的MAP怎么在周末也没有太多人,到了3层我就懂了,人全在这儿了……

因为《奥菲莉娅》的存在,我一直以为泰特展是一场古典艺术的盛宴,实际看过才知道,这个展览不仅仅有古典绘画作品,更是一场在艺术史中的漫步。我对艺术不甚了解,只停留于“始终存在兴趣,在某些地方比其他不了解的人稍微多知道一点点,但远远不到专业”的水平,在逛这个展时,诸多作品从我不熟悉的风格领域忽然转到了熟悉的印象派,接着又出现了前几年看过的其他现代艺术家,包括菲利普·帕雷诺、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詹姆斯·特瑞尔等,我感到了一种油然而生的“业余喜悦”:不仅高兴于我已经能在看作者名牌前就根据作品认出他们(说明前几年的门票没白花钱),更高兴于这些散落在记忆里的珍珠忽然被串成了一条线,我的知识被归纳进一个庞大且有序的系统里,让我感到一种归属感。因此这个展览我逛得特别开心。

左上:约翰·林内尔《磨坊风光》;右上:约翰·埃弗里特·米莱《玛丽安娜》;左下:威廉·霍尔曼·亨特《良知觉醒》;右下:约翰·林内尔《肯辛顿砾石坑》

约翰·布雷特《从多塞特郡悬崖眺望英吉利海峡》,挂在墙上真像一扇面向大海的窗。

是草间弥生的波点!这件作品从外表来看是带着几个点的镜面立方体,但窥视内部就能看到她的波点。从这里开始,展览内容逐渐向现代艺术过渡。

大卫·巴切洛《红砖巷光谱2》,左侧是从草间弥生的作品里反射的景象。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但是真好看……

是春春和我都很喜欢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他的作品给我一种“哪怕我不理解,但光是看着就会觉得舒适愉悦,如果有机会想要买这种设计的灯装饰在家里”的轻松感。如果说最简单的规则就能带来最单纯的游戏乐趣,那么最简单的设计也能带来最纯粹的愉悦感与视觉享受,因此我很喜欢他的作品。


对展览内容的介绍到此为止。逛到这里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而abC艺术书展在六点就要停止入场,因此我们不得不赶快赶到艺仓美术馆去,2层的《远行与归来》只能留待下次参观(展出到2022年3月7日)。

关于MAP

在MAP的四层之间穿梭的时候,我们发现MAP本身就是一座非常不错的建筑。某间汇报厅里就播放着MAP的介绍片,提到了这幢建筑是邀请知名建筑师设计的,天花板上存在一些巧妙的结构,偏向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风格等等。但是我们赶时间,也没坐下来看这部影片。

MAP有许多有趣的窗户。

2层的镜厅景色。后来我们在1层也看到了镜厅,但是1层镜厅的风景很差,建议来2层看。不确定更高楼层有没有镜厅。

MAP坐落在陆家嘴,门口有被东方明珠反射的阳光,在露台上也能近距离看到完整的东方明珠。

露台上可以看到马路对面还有一座属于MAP的建筑,仍在装修中。

除了建筑物以外,MAP的导览做得非常棒。这次去得匆忙,我没有搜索导览信息,所以这个感想是旁观儿童导览后产生的。导览人员总是带着十人以内的小朋友一起逛(家长们会跟随),采用导览人员携带话筒、其他人佩戴耳机的模式(和上次去PSA借到的设备一样,比起外放话筒更加安静,不打扰周围),还会手持iPad展示额外补充的资料。导览人员对小朋友非常耐心,而且有一定的引导方式,比如对小朋友们提问:“谁能告诉我,在展厅里不能做什么事呀?”小朋友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既得到了回答正确的满足感,又因为不道德行为是自己提出的,所以自己有必要以身作则不犯那些错误。看得出来,MAP在这方面做得特别用心。

在各楼层都可以拿到该层展览的导览手册,每一本的设计都是正面有导览内容,反面则是一副展览中的作品,当你用它逛完展览后,带回家就可以用背面当成海报贴在家里。

这里的安保人员也非常有礼貌,不会直接大吼“干什么呢!别靠太近!”而是有礼貌地凑近轻声说“请保持一定距离”。在这点上我对MAP真的印象超好……虽然我会注意这些观展礼仪,所以没被警告过,但听到别人被粗暴地提醒,我还是会感觉印象很差。做的事是对的,并不代表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这件事。

最后提一嘴票价。我一开始听说MAP的门票要200元一张,觉得有天价门票之嫌,实际进来看了之后,发现这根本就是200元看五个展览,折合下来一个才40元,而且其中有一个可是泰特收藏品展(如果早点买票就是150元/张=30元/展览)……这真是太超值了好吧!!!不愧是公立美术馆!

一些个人感想

如上面所提过的,我从小喜欢艺术,未曾仔细思考过这种喜好的由来。现在想来,我的喜欢是在童年时打了个信息差,在别人还没有通过美术课接触到那些知识、也不会自行搜索的时间里,我大量阅读百度百科,知道了许多关于文艺复兴的的知识,因此具有了某种“比起其他人来,我与艺术更为亲近”的优越感。如果要说我与他人的不同之处,那就是我更了解艺术一些,这个爱好成为了我的标志。

但当大家都从美术课上学习到了这些知识后,这种优越感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进入大学后,接受艺术专业教育的同龄人也开始涌现,我不再是那个大家一提及艺术话题就要来咨询的人,我已不在这个话题上具有小圈子里的幼稚权威。

但是,我对艺术的喜爱并不完全是这种权威带来的优越感,否则最初我就不会主动搜索,也不会自己开始画画了。诚然,作为兴趣的绘画能帮我延续上述的优越感与艺术亲密感,可这不是主要的原因。当我看到画材的时候,我胸中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与激动。我特别爱看艺术家们的工作台,看他们各种各样的用于绘画的颜料及工具。我也特别喜欢逛画材店,尤其向往国外的画材铺,喜欢看别人买画材和进行传统绘画的vlog。

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似乎喜欢传统绘画多过数码绘画,在这次展览上,当我看到那些精致得仿佛微缩作品的绘画时,我忽然明白了,这其实是一种精细的手艺,他们在“做点什么”,只是使用的工艺正好是绘画,并做出了这样精美的作品。这正是我想做的事。我爱的或许不是绘画本身,而是用一些材料做出一些东西。

与数码作品相比,传统绘画不需要思考色差问题,画家们的所见即所得,给我一种非常质朴且真实的感觉。他们会花大量时间沉下心来研究,琢磨如何表达画面,如何调和颜料以使得画面达到想要的效果。在浮躁的现代,这种静下来踏实做事的时间显得难能可贵。我特别爱看小邦(Bilibili@小邦_Gnaboaix)的vlog,他就是一个在踏实地进深绘画的人。希望今后我也会有这样的机会。

我另外还感觉到了绘画具有不可替代性。哪怕是写实风格的作品,不需要做到超写实主义,它们的质感与摄影就已经不一样了。在《奥菲莉娅》和《玛丽安娜》中,背景中的树枝并未由于画面聚焦于前景的人物就失焦,这是绘画与摄影的不同之处;而那些树枝并不因为被仔细刻画,就抢了人物的风头,这又是绘画技艺之内的不同层次。


附记:这天吃了啥

记录展览对我而言就是记录生活见闻和回忆,所以我想顺带把那天的吃喝玩乐全记在一起,以后应该都会增加这个栏目,算是写了/看了很多正经内容之后的小调剂。其实耶某人性格还挺软弱的,在饭店吃瘪也不太会提出来,所以这个栏目也可以叫耶某吃瘪记吧……

这天的午饭吃了哒优乃(=dayone=だよね~(假名是我猜的hhh)),是一家日式茶泡饭专门店,在陆家嘴的环球金融中心底下,人均79元。我们很多年前就看到了这家店,而且还被咪(微博@青少年赌神)推荐过,所以一直很想来吃。大概两三年前的某天,春春和我就来过一次,那天明明是周末的大中午,这家店居然没开门……我们只好遗憾地去吃了别的。今天终于吃上了!

我点的明太子炸藕片套餐(配糙米茶高汤),对面的春春点了柚子胡椒鸡胸肉套餐(配特制高汤)。还有一条烤三文鱼。

前一天晚上刚看了盗月社最新一集衢州麻辣烫,里面提到了炸藕片,沐上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所以我一看到这里也卖炸藕片,立刻就点了,又担心明太子不够顶饱,另外加了一份烤三文鱼。没想到上菜之后,这藕片看着完全不像炸的,可能菜品重点在于明太子上,藕片作为配菜就不是那么重要吧……但是一入口,这藕片相当清甜,从明太子的咸和高汤的鲜中脱颖而出,非常清爽,好吃!

春春的柚子胡椒鸡胸肉也给我尝了一小碗,这是我第一次吃到柚子胡椒,还真是柚子味,很香,吃完后我打嗝都是柚子香气!就是这胡椒真有点辣……

吃着吃着我就发现这一份套餐已经足够了,三文鱼绝对点多了,更可怕的是我们还点了一碗巨大的关东煮拼盘……我勉强吃了大概40%,最后硬塞给春春解决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点了个香草冰淇淋配蜜汁红薯,这个我倒是出乎意料地吃得下,非常好吃!一块接一块地很快就没了。

蜜汁红薯,可能是把红薯切小块炸过后再裹了一层麦芽糖,感觉可以自己做做看。

最后两个人都吃撑了,人均79的店被我们吃成人均160,这份量绝对可以再叫个人来吃饱……

出来之后,我去对面的漫咖啡点了一杯桂花龙井冰拿铁。一直听说过漫咖啡的名头,却从来没试过,今天终于给我逮着个机会。

漫咖啡的桂花龙井冰拿铁。

我是看着店员制作咖啡的,其实就是先倒入市售成品的茉莉绿茶,再倒入牛奶,最后倒入espresso,出品前在顶部撒几粒干桂花。入口的时候的确喝到了绿茶味,但这未必是龙井,而且就那几粒干桂花在冰饮里根本泡不出什么味儿,喝到的花香都是茉莉绿茶的茉莉味儿……好喝是好喝的,就是有点宣传欺诈。

带着吃撑的肚皮,咱们就往MAP出发了,一下午逛俩美术馆可真是一场硬仗,六点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开始饿了。我觉得光是MAP就够我们逛一个下午了,果然还是安排得太赶了。下次再来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mile: Unfold »